序言二 之陆广莘说
- Zinezhé
- 2019年6月1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19年9月21日
作者:陆广莘
国学大师
中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副所长
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
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
《汉书·艺文志》称:“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”,医学也就是以养生治病为主要实践内容的“生生之道”。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,“道法自然,得道者多助”;养生治病的实践之道,就是对有机生命体“通变合和,助其自组”的目的性实践活动。
养生莫若知本,治病必求于本,都是本于阴阳。这是因为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。(见《素问》生气通天论和六节藏象论等)因此,道法自然也就是法于阴阳。
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,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有机生命世界的发展观,也是一种有机发展性世界观的理论模型。这是一个:“阴阳自和,和而不同;和实生物,超越包容”式的发展模型。是一个“升降出入,生化之宇”的主体开放的自组生成演化系统。是一个以阴阳自 中医学强调上工守神,粗工守形。认为:“人百岁,五藏皆虚,神气皆去,形骸独居而终矣”。认为“阴阳气和,乃能生成其形体”,认为:“一切邪犯着,皆是神失守位故也。此谓得守者生,失守着死;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”。认为只有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而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由此养生治病之道,“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;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”。
阴阳自和稳态调节模型强调:和为贵,通则顺,稳乃健。“和”就是“和而不同”地组织起来成为高一层次的整体新质,就是强调“和”的整体性。“通”就是强调升降出入的主体性开放,强调开放出入的取舍标准和主体升降的聚合规则的主体性。“稳”就是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,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,也是健康的根本标志。

中医学养生治病的实践之道,本于阴阳,法于阴阳。阴阳自和稳态模型给出了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,重要的需要发展和充实不同层次对象的细节内容。借鉴信息控制系统的观念和技术方法,研究中医阴阳自和稳态理论模型指导下的丰富实践,把握主体性开放系统的出入信息,是作为整体性调节控制下的功能目的性行为,揭示其目的性特征及其动力学原理,尊重其主体性地位和个体性特征,应当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。务本论道,要求研究的方法服从和服务于对象特殊性这个“本”。
我是从1981年在北京“三论”研究会认识高亮的。他是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生,从事中西(兽)医基础理论结合研究已有多年,在全国首届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(南京,1981)上交流过他们的两篇论文《中医现代基础理论假说体系》和《中医阴阳实质的哲学探讨》,并在《中西医结合杂志》1981年第2期上发表过《阴虚阳虚研究概况》(综述)一文。在“三论”研究会期间,他经常和我讨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思路问题。
中医研究思路是个很重要的问题,它关系到研究的成败。在中医研究方面,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。一种是局限在近代西医理论框架内,在近代西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去研究中医,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;另一种是突破近代西医理论体系的局限性,在古典中理论体系指导下,借鉴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生理学、病理生理学、生物化学、分子生物学,特别是信息论、控制论、系统论、耗散结构理论、协同论、突变论、超循环理论等横向学科的理论、知识、方法和技术去研究人体,揭示古典中医理论体系的实质内容,在此基础上,实现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。前一种研究思路,我称之为“研究中医”,后一种研究思路,我称之为“中医研究”。高亮、高德从事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研究,一直是按照“中医研究”的思路进行着。
他们的著作《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—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》就是“中医研究”思路的成果。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,中医基础理论研究、西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研究,急需引进信息科学、控制科学、系统科学等横向学科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。高亮、高德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以上横向学科的理论、知识和方法取得的。我希望他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,取得更多成果。
陆广莘
1997年6月于北京
Commentaires